教师文苑

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智慧 周全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1-12 浏览次数:0 次 【字体:

     

  【摘要】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,课堂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主要阵地。因此,优化课堂的教学,向四十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而笔者则认为,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,并从课堂提问要讲究原则性、艺术性以及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,打开课堂提问的智慧之门,为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服务。

  关键词:课堂提问  原则性  艺术性  方式

   

  前段时间,有学者总结出了,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三个关键能力——读(语文教学之本)、思(语文教学之魂)、写(语文教学之根)。我认同这样的说法,并接着上述的命题,进一步追根溯源,也就是这三个关键能力由何而来:为什么要读;怎样去思;如何去写。

 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这样的一种现象: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。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。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、解疑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读、思、写都是源于疑。因疑去读,为疑去思,由疑去写。

 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,“发明千千万,起点是一问。”由此可见“问”,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。课堂提问,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,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。课堂的提问大有学问,蕴含着大智慧。恰到好处的提问,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启迪学生的思维,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,还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,沟通师生感情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总而言之如春风化雨,极大提高教学的质量。

  因此,要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的关键能力,在于为师者在课堂提问这一方面务实,讲策略、长智慧,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。

  一、    课堂提问要讲究原则性。

  “课堂提问”是教师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,教师们通过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,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。课堂提问,对教师们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。为此,对教师“常态课堂提问”统计分析表明,有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,总喜欢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,很少提问差生,原因是担心差生万一回答不出会浪费了课堂的时间,无法完成所定的教学任务。然而,倘若教师在“课堂提问”这环节上毫无原则地只选优生回答,忽略学困生的话,长此以往必定造成不良的后果。所以,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,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,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,有计划地、针对性地、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,不断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
  1、分层设计,有效提问。诚所谓“深者得之深,浅者得之浅”,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益。因此,课堂的提问要以学生为本,兼顾全体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,结合学生的认知,使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、针对性、探究性,也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,体现一定的坡度、有序性及有效性。当然了,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,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,做到因人施教。

  2、赏识鼓励,激发自信。鼓励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,在课堂提问时,教师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,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具体说来,首先,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培养他们的自信心。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倡导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教学方式,所以,我们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大胆鼓励,鼓励他们大胆回答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会培养出主体意识、创新意识。其次,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理情感大门的钥匙。教师鼓励的语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、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,更益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。最后,教师们的鼓励对于学生做人、做事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在课堂提问中实施激励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激发学生的潜能,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,从而使他们主动求知,自我发展。

  3、以生为本,坚持平等。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,以学生为本,坚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。课堂教学的时候,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,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,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,争取每节课让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,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。山东博兴县实验小学的骨干教师牛茂林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,一向一律平等地对待,给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,如果太难的问题,他就会交给学习好点儿的学生,容易点的问题就让学习差点儿的学生来回答,这样的做法,无疑提高了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。

  二、   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。

      教学实践证明,良好的课堂氛围,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的参与性,往往可以成就一节高效的课堂。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?在实际的教学中,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是营造良好的氛围最直接的手段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,就急于传授知识,那么这种知识职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。”可见,课堂提问所创造出来的一幕幕情感化、情景化的氛围有多么的必要,需要我们的教师多么讲究艺术技巧,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兴奋、冲动,去探究、创新,去完善、提升自我。

  1、源于生活,联系实际。教师创设的情境最好要来源于生活,因为源于生活的课堂情境,能使学生置身在日常生活当中,接触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,能更快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,进入参与问答的状态。我们的就是要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,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,使小小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,这样子,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,也才会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。

  2、问之所及,及时反馈。检验教师问题的有效性,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效性,关键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。对不同的情况,教师要认真去分析,去思考,要根据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,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,让教学课堂给学生满满的成功感,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提问活动中去。只有获得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,教师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,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最优化的状态。

  3、随机应变,因势利导。教师教学设计往往跟生成并不是一致的,当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师教学设计不一致的时候,教师要自身沉着,稳住,并通过敏锐的观察、迅速的判断及时作出准确的处理,对学生回答加以引导,回归正题来。比如再讲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《穷人》的时候,老师问:“孩子们,桑娜该不该被丈夫揍打一顿呢?”由于受到桑娜是一个有爱心,关心穷人的人这一思想的影响,许多孩子都说不该,因为上述原因;恰巧一调皮孩子却提出不同意见,“桑娜该被丈夫狠狠打一顿。”顿时全班鸦雀无声,都看着这个孩子。此时,上课老师面带微笑,赞赏地道:“你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,很好,那你能说说为什么桑娜该打呢?”孩子说:“因为她明知道自己的孩子都那么难养活,还要收留别人的孩子,让自己的孩子过得那么苦,丈夫工作压力又增加了,而且事先不跟丈夫商量,难道不该打吗?”老师表扬了孩子的大声回答,并引导孩子,“是呀,家里够穷了,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,真是宁可自己吃苦,也要帮助别人。即使挨了丈夫的揍打,她也会那样做的。”……逐步地,老师把话题又引到桑娜的品质上来。

  4、还权学生,答疑解惑。“问”的艺术,既是“教”的艺术,更是“学”的艺术,教师的“问”要转化为学生的“问”,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的话语权,成为课堂的主人。课堂的提问,不仅仅是教师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提问,而且关键是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提问。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,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,对开发学生智力,发展学生思维,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。教师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,才能真正实现“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”的课堂教学。

  三、    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。

 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,“不了解用途的知识,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源于其他世界的怪物。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,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要求。”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,注意掌握提问的方式,把学生所要求学习掌握的知识点,利用课堂提问,巧妙地输进学生的脑海中。因此,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方式,是很有必要的。

  1、设置悬念,激发求知欲。亚里士多德说,“思维,自疑问和惊奇开始。”问题是思维的向导,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,促使学生积极思维,主动参与课堂。在课堂教学中,作为知识的引导者,教师们要不断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而启发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他们好奇、好胜、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,巧妙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。悬念设置得巧妙得当,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,从而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中。

  2、抛砖引玉,发散思维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,老师启而不发,只指明方向却不“带路”,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,只把线索、思路抛出去,然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,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。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《“凤辣子”初见林黛玉》的时候,老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,“自由朗读课文,想一想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?可以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去分析分析”。王熙凤是一个性格多变的人物,学生通过自由读文,抓住外貌、语言、动作、神态等描写,揣摩出多样的性格特征,而这样的教学,就是抛砖引玉式的提问,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。

  3、扩展问题,拓展知识技能。学生在学习、思考时通过提问,将一个知识点扩大、发展到另一个知识点,让问题带动问题,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,不断丰富、完善的一个过程。扩展性的提问,可以弥补学生课堂学习不足,对于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,以及更好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在一次作文课上,本来老师一上课便可以直奔主题,写关于环保方面的作文。可是老师却通过网络搞笑视频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为话题,扩展式提问,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关注,激发了大家想要进行探讨的欲望。

  4、环环相扣,层层剖析。在课堂教学中,通过一环扣住一环,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,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方向发展,并且通过层层剖析,循序渐进地解决难度很大、很深的问题,或者阐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道理。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《桥》一文的时候,我就注意运用层递式提问方法。“桥”,既是课文的题目,也是文章中心线索,隐含着深刻的含义。为了让学生弄明白,我在播放了《百年洪荒》后提出了“刚才从电视里看到的是什么?”“怎么样的洪水?”“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?”紧扣学生心弦,为阅读课文作了铺垫。在解读文本时,我又抓住了两条主线:一条主线是水。“文中多处描写了大雨和洪水,把这些语句找出来,看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为什么要这样写?”这样,就把洪水疯狂、肆虐、势不可挡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耒,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强烈的震撼。二条主线是人。“面对凶猛的洪水,你会怎样?课文中的人们怎样?老汉又怎样?”再次情景的还原,深层次的文本的细读,把学习推向了高潮。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、不徇私情,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。“她来祭奠两个人。”“她丈夫和她的儿子。”课文用这两句话作结束,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,让人为之动容。“除了她来祭奠两个人,还有谁都会来?他们会做什么?想什么?说什么?”我引导更高层次的情景还原!“老支书,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!”“老支书,你在生死关头,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,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,你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!”学生会从心底里喊出一句句这样的话,会情不自禁地为英雄唱响一首首赞歌。用“桥”作题目所蕴含的深意也会不喻而晓。

  结语

 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主张是教师、学生、文本进行有效对话,而恰恰创设这一对话的平台,就是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。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,就会让师生对话的过程中,消化了,甚至超越了文本的内容,直达教学主旨。因此,课堂提问的作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问与答,而是学生核心素养、关键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在今后的教学当中,教师在“课堂提问”环节要多下功夫,多讲智慧,让“课堂提问”更具针对性、实效性,从而优化课堂教学,打造高效课堂。

   

  【参考文献】

  [1]安琪. 谈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时机的把握[P]. 小作家选刊:教学交流(下旬),2012

  [2]严永金.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[C].重庆: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7.12

  [3]新课程标准(2011版)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   

【打印正文】